美國對藥品徵收關稅最終可能意味著品牌藥品價格上漲,但短期內這些成本可能由製藥商承擔,而不是患者。
美國健康保險公司承擔大部分處方藥費用,充當製藥商和患者之間的緩衝,受益人根據保險公司與製藥商協商的價格承擔共同支付和共同保險。
耶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藥品定價專家巴伯表示:「專利藥品的價格一般已經是市場能夠承受的水平,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製造商不太可能大幅提高這些藥品的價格。」
川普政府周一 (14 日) 在監管文件中表示已對藥品展開國家安全調查,以說明美國為何需要徵收關稅來促進國內製造業。費率和時間仍不確定,但該行業一直在遊說分階段實施關稅。
打擊可能會很大。根據聯合國貿易資料庫,去年美國進口了價值近 2130 億美元的醫藥產品,幾乎是 2014 年 730 億美元的 3 倍。
股票研究集團伯恩斯坦興業銀行估計,美國關稅可能會為製藥業增加 460 億美元的成本,而目前主要製藥公司的年收入為 7000 億美元。進口關稅的威脅已經促使製藥商加速向美國發貨和倉儲供應。分析師表示,如此將可保護 2025 年的財務前景,並減輕任何短期價格上漲的壓力。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法學院教授費爾德曼表示,部分關稅成本最終可能會轉嫁給患者和資助美國政府醫療計劃的納稅人,但真正的風險在於利潤率較低的學名藥。美國可及藥物協會數據顯示,廉價學名藥在品牌藥專利到期後才允許使用,這些學名藥大多在印度和中國生產,占美國處方藥的 90% 以上,但僅占支出的 17%。
該貿易組織表示,由於利潤太薄,其成員無法提高價格。ING 分析師史塔提格 (Diederik Stadig) 估計,對印度徵收 25% 的關稅將導致印度生產的學名藥價格上漲 17.5%。
顧問公司 ZS 生物製藥主管科益爾 (Bill Coyle) 表示,製藥商將試圖轉嫁關稅成本,但由於許多類別的競爭非常激烈,「真正的下游影響」將是企業削減成本。
禮來公司 (LLY.US) 執行長里克斯最近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 (BBC) 採訪時表示,該公司藥品的價格是根據商業和政府協議確定的,「所以我們必須承擔關稅成本」。他說,如此高的成本「通常」會導致裁員或削減研發活動。
禮來、諾華 (NVO.US) 和嬌生 (JNJ.US) 等製藥商已承諾擴大美國生產規模,同時也承認完成新項目將需要數年時間。
近幾十年來,製藥公司將生產能力轉移到美國以外,包括愛爾蘭等歐盟國家,部分原因是禮來公司的減肥注射劑 Zepbound 和默克公司 (MRK.US) 的癌症免疫療法 Keytruda 等重磅藥物的知識產權所得稅稅率較低。
同時,製藥商開始依賴美國市場來獲得大部分收入。根據艾克維亞人類數據科學研究所的數據,2022 年,美國占全球處方藥收入的一半,但銷售量僅占 13%。
蘭德公司對 2022 年處方藥價格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經過估算折扣,美國醫療保險計劃支付的品牌藥品價格仍是其他國家的 3 倍多。《路透》調查發現,聯邦醫療保險最近就 10 種最昂貴藥品的協商價格,仍是其他高收入國家製藥商同意價格的 2 倍多,有些甚至是 5 倍。
消息人士表示,關稅可能是政府為縮小美國與外國藥品價格差距而採取的整體措施之一。
南加州大學製藥和衛生經濟學教授帕杜拉表示:「關稅威脅可能會讓製藥商和付款人盡快坐下來討論價格問題。」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