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中國周一 (12 日) 在日內瓦舉行的高層會談取得有限進展,雙方就調降部分關稅達成共識。根據白宮聲明,美國將對中國及香港寄送的 800 美元以下小額郵包關稅從 120% 下調至 54%,同時維持每件 100 美元的從量稅,此舉被視為美方釋放緩和信號,但分析人士指出,實際關稅仍高於川普執政前水平,且中方持續保持反制姿態,顯示談判仍存結構性矛盾。
此次關稅調整源於今年 2 月美國以芬太尼問題為由,單方面取消中國輸美小額包裹免稅政策並加徵關稅。經過兩輪加稅後,關稅率在 5 月攀升至 120%。
面對美方施壓,中國迅速採取反制措施,對美國煤炭、液化天然氣、農產品等加徵 10%-15% 關稅,並維持現有反制措施效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周三 (14 日) 也在例行記者會上強調,美方加稅舉措「毫無國際法依據」,中方反制措施仍全面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協商並未涵蓋中美貿易戰的核心議題。日本學者桃井裕理分析指出,中國自 2018 年貿易戰開始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已建立「去美國化」的出口替代體系。
根據統計,中國對非美國市場的出口額在六年間新增超過 1 兆美元,相當於每年對美出口規模的兩倍。在農產品進口方面,中國加速從巴西等國家多元化進口大豆,並支援中亞地區小麥技術開發,顯著降低對美糧食依賴。
美國的戰略局限在對中稀土依賴上尤為明顯。中國控制全球七成稀土產量以及 90% 冶煉產能,這讓美國高科技產業和軍工體系面臨斷供風險。
桃井裕理認為,中國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戰略不僅是應對技術封鎖,更是為實現國家統一目標積累戰略資源。俄烏衝突後西方對俄制裁的教訓,促使中國更堅定擺脫對美依賴。
市場分析也顯示,儘管美方降低關稅緩解部分壓力,但中國中小企業仍面臨轉型陣痛。以 SHEIN、Temu 為代表的電商平台供應鏈可能迎來搬遷潮,相關產業工人失業問題將考驗中國經濟韌性。
更關鍵的是,美國即將迎來 2026 年期中選舉,耶誕節購物季的商品供應恐因高關稅出現短缺,屆時美方政策失敗將進一步削弱川普的談判籌碼。
值得關注的是,川普近期展現出迫切談判意圖,聲稱希望與中方達成長期協議,並打算本周末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但在芬太尼問題上,川普單邊主義立場與中國「相互尊重、平等對話」的原則存在根本性分歧。
專家指出,美國若繼續沿用「極限施壓」策略,恐將重蹈過去「自我崩潰」覆轍。當前局勢顯示,在經濟全球化深度調整的背景下,單方面強權政治已難以奏效,真正的協商需要建立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之上。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