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 (TSM.US) 在最新財報亮眼帶動下,股價上週創下歷史新高,市值正式突破 1 兆美元,成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半導體企業之一,在 AI 浪潮下,未來仍擁有廣闊成長空間。不過,關稅可能會成為一大阻礙。
根據《巴隆周刊》報導,市場普遍看好台積電的中長期潛力。除了為輝達 (NVDA.US) 生產 AI 晶片,台積電也為蘋果 (AAPL.US) 、超微半導體 (AMD.US) 、微軟 (MSFT.US) 、亞馬遜 (AMZN.US) 、Google (GOOGL.US) 等科技企業製造高性能競爭晶片。
《巴隆》指出,即便未來英特爾 (INTC.US) 可能在製造技術上構成挑戰,但只要 AI 投資持續升溫,台積電仍將占據產業核心地位。
儘管蘋果依然是台積電的核心客戶,每年訂購逾 2 億顆 iPhone 晶片,但真正帶動近季業績爆發的是輝達的 AI 晶片。輝達第一季營收年增 69%,台積電第二季營收與獲利則分別年增 39% 與 61%。
TD Cowen 分析師 Krish Sankar 指出,AI 雲端服務預期將推動台積電在 2025 年實現營收成長 30%,而 AI 可能會在未來一年推動 PC 與行動裝置中矽片的使用量。
但 Sankar 同時也提醒,關稅衝擊仍可能影響市場需求,並給予台積電「持有」評級,目標價為 250 美元。
台積電最大風險:川普關稅
根據《巴隆》,短期來看,美國總統川普引發的貿易戰是台積電最大的風險。
與許多依賴美國進口產品的公司一樣,今年台積電開局不利,在川普宣布對台灣進口產品徵收 32% 的關稅(後來降至 10%)後,其股價下跌了 28%。自那時起,該公司的美國存託憑證上漲了 70% 以上,今年至今已上漲 22%。
雖然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正逐步擴產,但其產品仍高度依賴亞洲製造。絕大多數晶片仍來自台灣、中國、印度、越南與墨西哥,使台積電對於美國進口關稅極為敏感。
目前,美國僅對來自中國的智慧型手機與 AI 伺服器徵稅,其他國家尚未列入,但美國商務部正評估科技產品進口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未來可能對所有高科技產品徵收新關稅,進一步衝擊台積電供應鏈策略。
台積電美國廠仍須送回台灣組裝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台積電在美國生產晶片,仍須送回台灣進行「高級封裝」,將多顆晶片組合成完整系統。
儘管透過與艾克爾 (AMKR.US) 合作,台積電也預計要到 2028 年才會在美國擁有這種生產能力。
此外,晶片完成封裝後,最終還需安裝於主電路板,而組裝地點將決定美國海關是否徵稅。目前,美國仍缺乏大規模終端產品組裝產能,導致這些 AI 產品最終仍會被視為進口品,進而加徵關稅。
在這種情況下,台積電的主要客戶將不得不在更高的價格、更低的獲利能力或兩者兼而有之之間做出選擇,間接影響作為上游供應商的台積電營收表現。
無論如何,在川普政府宣布商務部調查結果之前,台積電的未來仍將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