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目前有英國、越南、印尼、日本、菲律賓、歐盟和南韓等 7 個國家跟地區與美國達成關稅協議,合計佔美國進口總額逾四分之一的份額,適用關稅稅率普遍在 15%-20% 的高位區間浮動,僅英國憑藉特殊談判地位獲得 10% 的優惠稅率,更值得關注的是,美國依據 232 條款對不同產業實施差異化關稅減免政策,進一步加劇了全球貿易複雜性。
在鋼鐵和鋁製品領域,除英國仍維持 25% 的原始關稅外,其餘國家均面臨高達 50% 的懲罰性關稅,歐盟等地區雖暫未徹底被排除,但能否透過持續談判爭取豁免資格或配額限制仍是未知數。
汽車產業的關稅差異則更顯著,英國獨享 10% 關稅配額優惠,而歐日韓則需統一承擔 15% 的關稅成本,但這些國家和地區恰恰是美國從北美以外地區進口汽車及零件的主要來源。
由於目前正處於數十年來最重大貿易政策轉向期,各國間達成的貿易安排存在諸多相互矛盾的表述,這意味著即便原則性協議達成,相關企業的商業環境仍可能長期處於不確定性之中。
關稅風暴的持續升級,正深刻重塑美國經濟的基本面。今年夏初,美國經濟曾展現出超預期的韌性。在政策不確定性加劇、關稅混亂實施及高利率環境的重壓下,GDP 一度因貿易波動先抑後揚 (第一季萎縮後第二季反彈 3%)。
但過去六周,美國經濟疲態已無法掩蓋:消費者支出與就業創造的動力明顯減弱,先前被 GDP 總量波動掩蓋的結構性問題逐漸暴露。今年上半年消費者支出平均成長率僅 1%,遠低於去年同期的強勁表現,且企業投資雖因「關稅前置應對行為」有所增強,但若剔除此特殊因素,衡量核心經濟活動的國內私人購買者最終銷售指標在上半年近乎零成長。
此外,資料中心與半導體設施建設等科技相關項目對 GD 的貢獻雖在今年上半年達到 0.7 個百分點,並可能在未來數年持續形成支撐,但整體而言,今年下半年經濟成長率料將放緩至 1% 左右,全年均值降至 1.7%,顯著低於 2024 年的 2.8%。
更嚴峻的是,明年雖可能微升至 1.8%,但較先前預測的 2.1% 進一步下調,因高關稅持續構成拖累,即使 AI 投資與財政政策仍能提供一定緩衝。
通膨方面,關稅影響的傳導已從預期變為現實。截至 7 月,核心商品價格年增 1.2%,去年同期則為年減約 1%,雖漲幅相對溫和,但趨勢不容樂觀。服務通膨方面,先前降溫趨勢在 7 月終結,非房屋服務價格壓力顯著升高,即便未來服務通膨能恢復降溫,在最佳情境下,核心通膨指標也可能在未來一年內維持在 3% 左右的高位。
聯準會 (Fed) 的政策抉擇正面臨艱難平衡。儘管通膨率仍高於決策者預期,但經濟趨軟為降息提供了合理依據,但降息效應在債市的傳導並不均衡。
自今年 1 月以來,10 年期到 2 年期美債利差擴大不足 20 個基點,遠低於德國的 40 個基點與加拿大的 30 個基點,顯示期限溢價上行壓力較小,但成長不確定性、財政永續性、地緣政治波動及長期債券供需變動仍可能推高風險溢酬。
當前美國龐大且擴大的財政赤字尚未顯著推高期限溢價,主要因為市場對經濟成長的相對樂觀預期,以及美債的避險屬性抑制了溢價上升,同時財政部通過傾向前端發債、保持長期證券存量穩定以及擴大回購計畫註銷老舊長債等策略,壓制了長端殖利率。
但風險並未消除,因通膨陰霾未散,貿易戰的持續干擾恐阻礙聯準會降息意圖的實現。根據基準預測,到 2026 年第二季,美國 2 年期公債殖利率有望達到 3.25%,10 年期公債殖利率達 4%,10 年期至 2 年期利差從目前的 50 個基點擴大至約 75 個基點。
至於美國房市,雖陷入「高利率 + 低庫存」的雙重困境。今年上半年,長期高利率持續壓制購屋需求,房屋銷售量徘徊在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低點,產業呈現「類衰退」狀態。儘管庫存緊張 (限制房價下跌空間) 局面正緩慢改善。
根據 CoreLogic 數據,美國房市庫存小幅成長推動房價的年增率自 2012 年來首次降至 2% 以下,但購屋能力緊繃的現狀仍未緩解。
市場普遍預期,Fed 未來數月將啟動降息周期,但利率下調對銷售的刺激作用恐需要等到「明年」才能真正顯現,美國房市的全面穩定仍需時日。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