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目光聚焦於中美兩國在人工智慧(AI)晶片上的激烈競爭時,華爾街與業界專家正將注意力轉向一個更為關鍵的領域:能源,特別是核能。原因是,全球延燒的 AI 競賽,其真正的贏家可能取決於誰能為 AI 龐大的運算需求,提供穩定且潔淨的電力來源。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吞噬電力。據美國銀行數據,預計到 2026 年,全球為 AI 供電的資料中心總能耗,將超越整個日本的國家能耗。雲端基礎設施供應商 CoreWeave 等企業已將能源視為 AI 發展的關鍵瓶頸。
業界專家普遍認為,核能是解決此問題的最佳選項。研究公司 Radio Free Mobile 創辦人理查德 · 溫莎指出,核能具備低碳排放、穩定且 24 小時不間斷的基荷電力供應能力,這是風能、太陽能等傳統再生能源所無法比擬的。美國銀行研究策略師費利克斯・陳更強調,核能是未來 AI 發展的「必需品」。
中國核產能 估 2030 年超越美國
在這場 AI 能源競賽中,美中兩國的角力已從晶片延伸至核能。美國能源部對其與中國長達 10 至 15 年的技術差距深感緊迫。過去十年,美國能源產能成長停滯,而中國每 18 個月新增的電網產能,就相當於美國現有的總電力產能。市場分析預測,若以目前速度發展,中國的核能產能將在 2030 年超越美國。
面對此挑戰,美國政府與大型科技公司正積極應對。美國前總統唐納德・川普簽署多項行政令以推動核能投資,並在他的 AI 行動計畫中強調要大力發展核能發電能力。包括輝達、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也已開始投入資源,佈局核能技術。
SMRs 有機遇也有挑戰
儘管業界對核能充滿信心,但核能基礎設施的建設仍面臨挑戰。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s)雖然成本較低、建設較快,但核融合技術仍處於起步階段。賓州大學教授班傑明坦言,核能並非短期解決方案,其產業鏈的重建、高昂的前期成本以及嚴格的監管政策都是亟需克服的難題。
然而,業界也對此保持樂觀。美國政府推動的去監管化趨勢,加上大型科技公司投入的巨額私人資本,有望加速技術發展。JLL 美洲區資料中心戰略副總裁肖恩 · 法尼預計,若獲得更多政府支持,美國部署小型模組化反應器的時間可從 7 年縮短至 3 年。
他強調,這場競賽不僅關乎大型科技公司的財務前景,更與美國國家安全緊密相連,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創新潛力。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