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 AI 基礎建設工程如火如荼地展開,科技巨頭們正將目光投向地球之外,啟動一場全新的「太空算力」遊戲。近一週以來,全球「太空算力」動向密集,預示著資料中心部署正從地面轉向太空軌道,以解決效率、能耗及擴展性等地面瓶頸。
國際科技巨頭近期動作頻頻。輝達 (NVDA.US) 在 11 月 2 日首次將旗下頂級 GPU H100 送入太空,開啟了高性能 AI 硬體在軌運算的先河;馬斯克緊隨在後, 11 月 4 日宣布將擴大星鏈 V3 衛星規模,建造太空資料中心,目標在 4 至 5 年內透過星艦完成每年 100GW 的資料中心部署。
谷歌 (GOOGL.US) 於 11 月 5 日啟動「捕日者計畫」,擬於 2027 年初發射兩顆搭載 Trillium 代 TPU 的原型衛星,將 AI 算力直接部署到太空。谷歌高層直言:「未來太空或許將是實現人工智慧運算規模化的最佳場所。」
中國在這場太空算力競賽也沒缺席。國星太空自主研發的「零碳太空運算中心」日前在 2025 年世界網路大會上獲評十大精品首發成果。
該中心的計算衛星單星最高算力達 744TOPS,星座具備 5POPS 的太空運算能力,星間雷射通訊速率最高可達 100Gbps,組網後已形成全球最強的太空運算能力。入軌投運以來,已為之江實驗室等多家科研機構提供在軌運算服務。
此外,由之江實驗室牽頭的中國「三體運算星座」計劃在 2025 年完成超 50 顆星佈局,並計劃在 2030 年左右達成 1000 顆星的規模,屆時總算力將達到 1000P,形成有效的太空計算基礎設施支撐。
太空算力(即將資料中心部署於太空軌道)之所以成為科技巨頭的兵家必爭之地,主要基於其在即時性、效率和能耗上的顯著優勢:
效率提升: 傳統「天感地算」模式(衛星採集資料傳回地面處理)受限於頻寬,資料利用率極低(如科學實驗衛星每天產生 500G 數據,僅 20G 可用)。太空算力可使衛星在軌完成資料預處理及 AI 訓練推理,將森林火災監測等即時決策時間從數小時縮短至數秒。
能源優勢: 面對地面 AI 資料中心日益加劇的「用電荒」疑慮,太空資料中心優勢明顯。它可 7x24 小時使用高強度太陽能,不受大氣影響,發電效率可達 95%,是地面的 5 倍。
成本與部署: 深空溫度約為負 270C,僅需導熱材料即可完成散熱,無需部署大量液冷結構,成本優勢顯著。同時,由於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比光纖快 35%,太空資料中心的部署速度、延遲、架構彈性均遠超同類地面設施。
券商分析指出,太空算力「低成本、廣資源、大空間」的特徵,為商業航太找到了一個穩定且長期的獲利模式。目前產業正處於從「天感地算」向「天數天算」(資料在天、運算在天)的過渡階段。預計隨著全球太空組網計畫的推進,一個覆蓋全球的空天算力網路將迅速形成,為各行各業提供強大的計算基礎設施支撐。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